貝茨勛爵徒步日志:Day64 (6月8日): 奧運場上的次隊,或該是我們支持的主隊?

今年八月和九月,我本應和成千上萬的同胞一樣坐在電視機前為參加奧運會和殘奧會的英國隊加油喝彩。對運動員和觀眾來說,這是彰顯民族自豪感的時刻。運動員多年的努力就是為了能在奧運賽場上看到國旗隨著奏響的國歌徐徐升起。但是,如果你沒有能夠披在身上的國旗,沒有讓你在領(lǐng)獎臺上喜極而泣的國歌,沒有為你加油或分享成功喜悅的隊友與支持者,甚至沒有國家……因為你是一個難民……那怎么辦?
在國際奧委會的支持下,2016里約奧運會將開創(chuàng)歷史的先河,組建第一支奧林匹克難民代表隊。難民代表隊和其他國家隊享有同等地位:擁有自己的隊服,在奧運村有專屬宿舍,舉著奧運旗幟參加奧運開幕式;假如他們獲得金牌,頒獎儀式上將會播放奧運主題曲,升起奧運旗幟。
國際奧委會此舉是在全球難民危機自二戰(zhàn)以來變得最為嚴峻的背景下進行的。超過六千萬人(其中一半是兒童)為了逃避暴力沖突與戰(zhàn)亂被迫淪為無家可歸的難民。如何應對數(shù)量如此龐大的難民已成為了全球范圍內(nèi)最大的挑戰(zhàn)。要回答如何應對該挑戰(zhàn)這個問題很難,但我們必須不分國際,從人道主義的角度出發(fā)。
國際奧委會主席托馬斯·巴赫上周在首支難民代表隊成立時表示:“這對全球的難民來說是希望的象征,它將讓世界更清醒地認識到這場危機的重要性。這也向國際社會傳遞了一個信息,難民是人類同胞,也是社會的縮影。這些難民運動員將向世人展示,即使面臨著難以想象的悲劇,任何人都可以用自己的天賦,技能和人文精神力量為社會做貢獻!
國際奧委會主席的講話重申了在當代被淡忘的、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一直致力于實現(xiàn)的理想。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所有目的便是通過創(chuàng)建超越國家的共同身份,促進交戰(zhàn)城邦之間的和平。運動會在奧林匹亞公認的宙斯圣地舉行。主辦方明確禁止運動員穿著或表達任何能代表或促進其原籍國的事物。他們宣誓在進入神廟的大門后放下國家身份,作為一名奧運選手進入競技場,即使是一個投機的動作也不能做,如果你是斯巴達人,那更是如此。古人在 3000年前辦到了,我們現(xiàn)在能辦到嗎?
超越國家的共同身份在現(xiàn)代得到了實現(xiàn)——奧林匹克休戰(zhàn)、奧運村、閉幕式都是不分國別的。在開幕式上運動員高舉背后的國旗,作為國家隊進場;但是在閉幕式上,他們則不分國籍地一起出現(xiàn),因為此時他們已成了奧運伙伴。這是一種信念的象征表達,即為了實現(xiàn)真正的人道主義,我們必須至少暫時放下對各自國家的忠誠。奧運難民代表隊的成立將在賽事中成為這一信念的強大體現(xiàn)。
在里約奧運會上他們將成為每個人支持的次隊。不過問題是,如果我們遵循古代奧林匹克精神的話,那么難民代表隊不該成為我們首要支持的隊伍么?如果國際社會可以在里約奧運會上因為一支運動隊而團結(jié)起來,那么他們能團結(jié)一心,解決更迫切的挑戰(zhàn)(難民問題)嗎?——畢竟這才是組建這樣一支運動隊的本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